打人的社会心理学考题
有话直说 | 1月13日 下午3点33分
1.打人动机的悬念。 “我想打醒他!教训教训他!”当不满的心理累积到临界点,碰上适当的场合与时机,爆发为“专业”的挥拳的动作,是可以理解的行为。这个行为的特点带有冲动 性,但并非盲目而是有明确指向有关的人和事。NTV7在叶新田被打当天的新闻报道后的民意调查显示,有55%的观众谴责打人行为,45%认为该打,这参考 数字,说明不满情绪的社会心理基础的确存在。
2.发泄心理有共性。腿踢阿扁、鞋丢布希、拳打新田,发泄不满心理是人类社会的共性。叶新田 被打,毕业典礼现场有家长和学生鼓掌,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发泄效应;华团大会现场有人传进支持打人行为的短讯是不同形式的发泄方法;报贩叫卖不忘补上一句“ 打得好”,是草根性群众感情的风向;一般人心里会暗叫“爽”。
3.为什么是叶新田。这是问题的重点。详情不难从两方持续升温的社会辩论中 逐渐清晰聚焦而看到答案,两方的辩论其实只有叶新田一个关键人。叶新田的躲避形成强大的张力,它一方面强烈驱动非正式地位的代言人和组织脱离董总传统的言 行,一心只想将对手迎头痛击;一方面次要地位的邹寿汉无论如何代替不了主席所必须亲自回答的当头扣问,越是逃避越是激化这股张力。华教失序和慌乱的场景, 对一个在新院念过书的学生,目睹新院的人事和制度废墟,特别是对敬爱的师长陷入的困境感同身受,而关键人不愿去了解、关心、体会和进行疏导(这在教育上难 道不重要吗?)。那么,冲动之下,未顾及后果,而寄望正义的一拳,敲醒脑袋,正是他想表达的愿望。
4.社会心理学考题。现在,是考验我们的时刻。
--对叶新田和他周围的人而言,他们会迷失在谴责声中继续扮演“受害者”角色直奔既定议程吗?还是他们当中会有清醒的人,愿意思考表达方式的错误不应该被原谅吗?表达的内涵该被忽略吗?
--对打人者而言,对自己的行为失控道歉是必要的,自首是必要的;同时,坚持正义价值也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是贯彻始终的。为正义付出代价是光荣的,是达到挥拳目的的最高形式,它为促成社会进步加进积极的元素,是年轻人生命焕发的色彩。
--对新院的师长而言,谁为学生着想和讲话?指导他、爱护他?在第一时间看到关键问题从而带他走出来,同时帮助陷入困境里的董教总领袖和让这个社会不要陷入混乱。
--对媒体而言,所能够扮演的角色就是不断发表更多谴责性的新闻文告吗?无限制的让“暴行”等强烈的字眼、舆论压力压在一个年轻人身上是媒体暴力吗?
--对华团和社会人士而言,我们失去了对教育的思考和社会公正的判断吗?
转自: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96350#top
1 comment:
这篇我也有看到
叶被打的时候我也在场
吓傻
Post a Comment